青春与乡土碰撞:一支研究生团队的乡村振兴答卷


近日,“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+创新大赛第二届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”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。来自塔里木大学的“枣e智联云创兴农”志愿服务团,在全国109所高校的329支优秀团队中崭露头角,最终斩获全国一等奖。这支由研究生组成的年轻队伍,以“志愿服务多维赋能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”为导向,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将青春热血洒在南疆大地,用科技与坚守,为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。

undefined

他们的主战场,是兵团十四师昆玉市——这片被称为“兵团条件最艰苦、环境最恶劣”的土地。这里年均浮尘天气超220天,浓浮尘(沙尘暴)天气可达60天,狂风裹挟着黄沙,是当地最常见的“考验”。而24万亩红枣园,既是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、守护生态的绿色屏障,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。

可伴随的红枣价格低迷,这片承载希望的枣园,却深陷发展困局:品种单一、密植低产,亩产不足300公斤;先进农业技术“堵”在田间外,科技与生产间的鸿沟像塔克拉玛干的沙丘般难以逾越;高温、干旱叠加沙尘暴,再加上传统密植导致的通风透光差,红蜘蛛、枣尺蠖等病虫害肆虐,村民只能靠频繁喷洒农药应对——成本高了,原本贫瘠的土壤也渐渐板结硬化。田埂上,农户望着杂乱交错的枣枝、稀稀拉拉的小果,满是无奈:“枝条疯长个不停,果子却越结越小,这日子可怎么熬?”

改变,始于塔里木大学吴翠云教授带领的硕士研究生团队。2019年,他们带着技术与热忱扎根昆玉市,不仅组建了4支志愿服务团队、建立6个实践基地,更搭建起“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”——把实验室“搬”到枣园旁,让科研课题从老乡的需求里来,真正实现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。

undefined

在这支队伍里,每个青年都有一段与乡土共生的故事。

团队骨干魏煜轩与昆玉市的缘分,始于2021年的“三支一扶”。彼时,他在皮山农场看到一批批青年志愿者,用不太流利的维吾尔语和老乡拉家常,手把手教大家给枣园提质增效。这份触动,让他2023年考取农艺与种业硕士后,第一时间主动申请驻点科技小院,成了“进村读研”的践行者。

undefined

负责人孙金伟刚接过团队接力棒时,也曾陷入“沟通困境”:给老乡讲解“轻简化省力栽培模式”,语言不通是第一道坎,观念差异更是难跨越——老乡舍不得剪枝,觉得“多一根枝就多一颗果”;施肥也全凭经验,没有科学章法。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他从跟着老乡蹲在田埂上“唠嗑”开始,一点点把技术讲透、把道理说清,不仅教会了老乡种枣,自己也在乡土间完成了成长蜕变。

undefined

团队的力量,还在吸引更多青年加入。塔里木大学园艺专业大三学生黄家鑫,2024年受团队事迹感召,主动带队来昆玉市调研;今年,他再次启程,不仅为二二四团的职工群众拍摄“天安门下的全家福”公益照片,还牵头导演了思政微电影《别样的成长——走进乡土中国深处》。影片里,团队成员与各民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、在农业一线实现自我蜕变的故事,成了最鲜活的青春教材。

undefined

江西姑娘张瑜萍刚加入时,第一次遭遇沙尘暴就被黄沙灌得睁不开眼,耳朵、嘴巴里全是沙;如今,研究南疆盐碱土改良的她,早已习惯与沙土为伴,田间地头的每一寸土壤,都是她的“实验样本”。2025届硕士毕业生孙俊盼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搁笔之际,窗外春风又度。我知道,昆玉市的枣树正在萌发新芽,而我也将带着在那里的所学所感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”

undefined

这支团队始终坚信:最好的科研,是解决老百姓的“急难愁盼”。他们把课堂所学、个人所长与老乡所需紧密结合,从与农户的交流中确定研究课题,用技术赋能破解“低质低效”难题,用田间培训填补“技术断层”空白,用电商助农拓宽“销售渠道”——实验室里的每一组数据,最终都变成了老乡口袋里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收入。

如今,再从昆玉市高空俯瞰,曾经的黄沙漫滩早已蜕变为连片的绿洲枣园。微风吹过,枣叶沙沙作响,像是在轻声诉说着这段关于青春、奋斗与希望的故事。塔里木大学的这支研究生团队,用扎根乡土的坚守证明:青春的力量,能让黄沙变绿洲;科技的温度,能让红枣结出振兴的硕果。这份写在南疆大地上的“乡村振兴答卷”,不仅是他们的成长印记,更是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生动缩影。(文/摄孙金伟)